
站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宜業尚品、造福人類”愿景目標正當其時。以海螺主營的水泥產業為例,曾幾何時,只要提到水泥工業和水泥產品,不少人還停留在“臟亂差”“灰塵漫天”“低端制造”,與“宜業尚品”這個富有藝術氣息的高雅詞匯似乎相差甚遠。但是就在這短短的五到十年間,在國家、行業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水泥工業經歷了高質量轉型升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座工廠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一輛輛大型礦車疾馳在高低起伏的開采平臺之上,往日人頭攢動的生產線現在只有自動化設備的轟鳴聲,高度智能化的系統已無處不在地運轉在整個工廠……
可以自豪地說,我國水泥工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局面,積累了堅實雄厚、煥然一新的物質基礎。正所謂物質決定意識,有了更深厚的物質底蘊就可以追求水泥的深層次內涵,我們完全可以去探索水泥工業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傾注當今水泥人的真誠和熱情,在這傳承百年而又生生不息的水泥工業上,實現我們更多的希冀和夢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發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強音,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這時候提出“宜業尚品、造福人類”,是對水泥建材行業的精準定位,也是時代洪流的必然之勢。
如何讓“宜業尚品、造福人類”這一娟秀雅致的藍圖從紙面躍然于眼前,讓夢想成為現實,方向在于——
一是筑牢基礎,務實進取,維護好行業平穩向上勢頭。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十三五”期間,行業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行業整體提質增效的最根本問題——“供需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放眼“十四五”,百年未有之變局催生出很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加之全球疫情疊加沖擊,未來的市場走向不容樂觀。我們決不能躺在目前的大好形勢上高枕無憂,仍然要下大力氣優先解決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為走好“十四五”“雙循環”發展之路筑牢基礎。
從政府層面看,應當繼續發揮好宏觀調控引導作用,進一步提高水泥制造標準規范,倒逼淘汰落后產能,嚴苛監管執行產能置換,激勵資產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盡快實現國內產能優勝劣汰、嚴控總量。
從行業層面看,協會應當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搭建平臺,加強行業之間的協調,促進上下游相關行業的溝通,維護好行業的整體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供求關系。
從企業層面看,大企業應力爭做有擔當的企業,率先垂范,誠實守信,充分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從國家政策、行業發展和企業戰略的高度,共同遵守行業自律規則,秉持共享共建市場,實行錯峰生產,優化產能質量,共同抵制惡性競爭和低價傾銷。
要適應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立對話機制,增強優勢互補,加快市場整合,可以嘗試大企業之間交叉持股和產能置換、委托管理等創新市場整合模式,改善市場競合環境,以最優的資源配置滿足市場需求;同時讓更多的先進產能走出國門,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讓中國的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開拓創新,做精產業,持續推進水泥工業轉型升級。
面對“十四五”發展新格局,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新興產業加速涌現,作為“大國基石”的建材行業都要緊跟步伐,爭做“雙循環”體系中的關鍵環節、優勢環節,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把“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升級持續推向深入,讓“宜業尚品”目標落地落實。
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國建材產業整體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仍較薄弱,部分核心技術裝備尚處于追趕或并行階段,亟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下一步應加快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重大戰略需求。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綜合協調功能,在各條戰線之間牽線搭橋,協調各方力量組織拓展新領域,開發新需求,延伸產業鏈,推廣新應用,實現全產業鏈接續發展。
在智能化方面,水泥工業需努力促進全產業鏈、價值鏈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樹立標桿企業,形成可借鑒、可復制推廣的系列解決方案,利用大數據、云平臺、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打造以世界領先水平為目標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標桿,為水泥工業創新發展賦能。
同時,產品與技術迭代應當同步發展,重點研發在高溫、高壓、高濕、高輻射等特殊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特種水泥產品。
在綠色化方面,應本著“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宗旨,把好事辦好,把好事辦得可持續,盡最大努力落實自身社會責任。各級政府應當扶持水泥工業發展綠色經濟,例如在單純的財政性補貼之外,可以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基金,引導更多水泥企業積極協作處理固廢危廢,進一步提高生物質燃料利用率,降低傳統燃料應用占比,獲取更多環境效益。
同時,企業應主動將綠色產業打造為循環經濟,增強綠色產業的造血功能,探索將綠色產品轉化為更高附加值產品的技術路徑,進一步開拓應用市場,拓寬產品種類,以實現更大的推廣應用價值和社會環境效益,真正造福人類社會。
三是厚植底蘊,提升內涵,描繪好現代水泥工業的“詩和遠方”。
水泥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水泥工業自誕生之日起,陸續構建起人類現代社會的筋骨,極大加速了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為人類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作為一家“百年老店”,水泥工業不僅沒有像很多傳統產業那樣衰落,反而在高質量發展中煥然一新、熠熠生輝,繼續散發著更多的光與熱。
在當今鼓勵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浪潮中,水泥工業無疑正處于奮勇爭先、昂首挺立的潮頭,我們應該講好“現代水泥故事”,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樹立標桿。
行業協會應當匯聚文化產業力量,讓實體經濟承載更多的文化內涵,讓“產業故事”薪火相傳,讓“宜業尚品”理念發揚光大,進一步擴大建材產業的社會影響力,在政策資源中爭取更有利的地位,在社情輿論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努力成為人民群眾中“最可愛的行業”,絕不能被新興產業的光芒所掩蓋。
企業應當豐富承載文化產業的物質基礎,繼續反哺更多的實體經濟,在產業升級、產業鏈拓展、建材服務業建設、多元產業發展等方面尋求更大突破,用自身的發展壯大帶動更多產業的協同進步,讓行業的夢想成為“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能將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業績回報作為蓄水池,使行業內卷化,將自身發展封閉起來。
我國“十四五”的宏偉發展藍圖正在徐徐展開,建材行業“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的新目標已經確立,讓我們以嶄新的姿態,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凝心鑄魂,實干圓夢,努力開創“十四五”“雙循環”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