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先后投入環保治理資金達1.35億元,加強污染物排放前端治理,積極開展脫硝、收塵等環保新技術應用,現已成為省級節能環保示范企業,這其中‘綠色稅收’的引導和支持功不可沒。”劉陳說。綠色稅收也稱環境稅收,是以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推進綠色生產和消費為目的,建立開征以保護環境的生態稅收的“綠色”稅制。
劉陳告訴筆者,環境保護稅的開征,讓海螺水泥切身體會到,能耗越大、污染排放越重,企業付出的稅收成本就越高、負擔也越重。2018年,該公司投入環保治理資金6500多萬元,用于設備升級改造、堆場和廊道封閉、廠區綠化等項目。去年再次投資4000萬元對環保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企業排放的應稅污染物濃度值已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排放標準的50%,滿足享受環境保護稅減按50%征收的稅收優惠政策條件。
“公司2018年繳納環保稅307萬元,環保稅稅負為0.2%;到了2019年,環保稅減降到107萬元,稅負僅為0.05%。”公司財務負責人朱雪峰說。環保治理資金的投入,讓企業在環境保護稅負擔上嘗到了甜頭,國家出臺的增值稅降稅率、單價500萬元以下新購進設備器具一次性稅前扣除等一系列稅收優惠,更為企業推動綠色發展提供了支持。朱雪峰表示,公司購買的新設備不僅實現節能增效,還能享受稅前一次性扣除政策,讓企業兩頭沾了光。“今年1月至10月,我們累計享受減、免、退稅達6800多萬元,社保費階段性減免597.63萬元。稅收‘反哺’讓企業綠色發展之路走得更加輕盈。”朱雪峰告訴筆者。“我們將進一步落實好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綠色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為企業減稅降費,充分發揮‘綠色稅收’的杠桿作用,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同時,為促進地方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支持生態文明建設貢獻稅務力量。”宿州市稅務局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