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于7月15日召開“四項改革”試點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建材集團被列為國資委混合所有制經濟和央企董事會行使三項職權的雙項試點企業。
對此,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表示,“這既是國家對中國建材集團多年來改革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國家交給中國建材集團新的改革任務。我們將按照中央和國資委的統一部署,全力推進試點工作,做國企改革的尖刀班和鋪路石。希望通過試點,激發企業更大的活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中國建材集團原本是一家底子薄、資本金少、經營極度困難的“草根央企”,近年來在國資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市場化改革,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迅速實現了由中小型企業向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跨越式發展,2014年世界500強排名邁進了52位至第267位,穩居全球建材行業第二名。中國建材集團在國企改革改制、重組整合、資本運營、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等方面積累的諸多寶貴經驗,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市場需求是混合所有制最強動力
“改革從來都是倒逼的。”宋志平說,“雖然改革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改革就是要解決問題,就是要有一往無前的精神。”
中國建材集團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成功探索源自于市場化進程中的不斷創新。中國建材集團身處充分競爭領域,2002年面對嚴重的生存危機,果斷邁入市場。
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中國建材集團進行了一系列脫胎換骨的重大變革,成功地解決了自身發展遇到的問題。中國建材集團開創了“央企市營”的經營模式,包含五個核心內容:一是股權多元化,二是規范的公司制與法人治理結構,三是職業經理人制度,四是公司內部機制市場化,五是依照市場規則開展企業運營。“央企市營”模式不僅使企業自身在經營業績、產業布局、管理體制、內部機制、職工觀念等方面經歷了深刻變化,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同時破解了行業產能過剩、集中度低、無序競爭等困局,實現了與多種所有制企業的合作融合。
一路走來,通過市場化方式與民營資本“混合”發展成為中國建材集團創造成長奇跡的重要動力。發展初期,面對建材行業產能過剩、行業集中度低、亟待整合的契機,中國建材一邊進行行業整合,一邊進行資本混合,六七年間重組了上千家民營企業,逐步構建起上市公司、業務平臺、生產企業三層混合的結構,形成一批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集團所有者權益由20多億升至220億,同時吸納小股東權益440億,又以660億凈資產撬動3600億總資產,擴大了國有資產的控制幅度,確保了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切實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
中國建材集團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既有國有資本,也有民營資本,充分發揮了兩者的積極性,形成獨有的“央企實力+民企活力=企業競爭力”的強大優勢。同時,凝聚培養了一支既懂資本運作、市場化經營,又對“國民融合”發展高度認同的管理團隊,成功探索出了一整套針對充分競爭領域和過剩行業的聯合重組、資本運營、管理整合和集成創新相結合的“混合”發展經驗。
中國建材混合發展之路具有多方面的示范意義。
首先,企業經營業績大幅提升,產業布局不斷優化。過去十余年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雙雙增長100倍,分別超過2500億、120億;連續四年進入世界500強,連續五年獲國資委年度經營業績考核A級,第二和第三任期考核均獲A級。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纖維等產能居世界第一,超薄電子浮法玻璃、風機葉片、碳纖維原絲、熔鑄耐火材料等產能居全國第一。
第二,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員工觀念等煥然一新,活力和競爭力極大增強。目前所屬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超過85%,所屬骨干企業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國玻纖、泰山石膏等企業均成為行業佼佼者。其中,南方水泥國有資本占比約35%,每年稅后利潤超過30億,成立三年就收回投資,已成為國內第二大水泥企業;中國玻纖國有資本僅占14%,是世界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玻纖制造商,2013年在極其嚴峻的市場形勢下,實現稅后利潤超過6億。
第三,推動了行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在中國建材集團大規模重組的推動下,我國水泥行業集中度從2008年的16%提高到2013年的53%。南方水泥重組整合經驗和中聯水泥轉型升級經驗,均獲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中國建材重組水泥企業的經驗入選哈佛案例,產生廣泛的國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