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為鞏固山東核心區域市場地位,中國建材旗下企業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聯水泥”)聯合重組了山東申豐水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申豐水泥”)。申豐水泥成立于2005年,地處素有“水泥窩子”之稱的棗莊市境內。作為擁有3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8條水泥粉磨生產線、水泥年產能800萬噸、熟料年產能450萬噸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申豐水泥近幾年在外部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的擠壓和內部管控乏力的雙重影響下,身陷“叢林”,舉步維艱:一方面,區域市場形勢極為嚴峻,棗莊地區產能過剩、供需大大失衡,企業間惡性競爭,產品價格一直低位徘徊,加之原燃材料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傳導不出去,企業難以盈利;另一方面,申豐水泥內部也存在機構設置不科學、人員配置不合理、管理權責不清等問題,干部員工缺乏成本管理意識和績效導向意識,內生發展動力疲軟,企業陷入虧損泥沼。
針對申豐水泥的“病癥”,中聯水泥提出了“輔導帶動、優勢再造”的整合策略,由淮海運營管理區派駐輔導員指導和實施管理整合,宣貫企業文化,創新管理理念,優化管理機制,打造新的申豐水泥,使其走出“叢林”,重新煥發生機。
三大效應,換腦聚心
針對企業“病癥”選派輔導員是實施輔導員制的關鍵,淮海運營管理區反復甄選,將徐志森、武連峰、李洪波派入申豐水泥,實行雙層聘任,既聘任為管理層又聘為輔導員,其中徐志森任總經理、武連峰任副總經理、李洪波任財務負責人。這三人曾在中國建材所屬多家水泥企業任職鍛煉,積累了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且憑借出類拔萃的業績被譽為“管理能手”。此次入駐申豐水泥,三人的任務就是從文化、機制入手再造申豐水泥,使其盡快扭虧為盈。
據徐志森介紹,剛進入申豐水泥的時候頭緒雖然很多,但開展工作的核心目標很明確,即實現三大效應:一是蝴蝶效應,文化鑄魂——把文化理念、企業戰略等融合滲透到員工的心靈深處,成為自上而下示范引導、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形成從表象到內涵的巨變;二是鯰魚效應,人盡其才——讓想干事者有舞臺,會干事者有機會,干成事者有待遇,進一步激勵干部員工在干事創業的熔爐中百煉成鋼;三是木桶效應,短板提升——從短板處著眼,從過程控制入手,利用現代化手段,實現市場營銷平臺化跟進,成本管控精細化挖潛,工藝技術流程化改造。
清晰的思路,為申豐水泥管理整合出效益奠定了基礎。輔導員們圍繞三大效應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方案,并有條不紊地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