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是下窺指高鳥,俯首聞驚風。在約距山西晉北懷仁縣正西約3公里處陡峭的高山之上,矗立著一座遼金時期的七檐八角磚雕之塔,這便是著名的素有“小五臺山”之稱的“清涼寺”。它不僅見證著世事滄桑,記錄著歷史更迭,述說著勤勞與汗水,也凝視著山腳下的變遷。大同煤礦集團一座現代化、高標準、堪稱一流的新型干法水泥廠,一條以優質高效、節能環保為標志的45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在這里正式建成。她的建成是同煤人在“高起點上再跨越,創造同煤新歷史”進軍號角中承接歷史鑄就的又一輝煌。
這一輝煌,標志著同煤集團塔山循環經濟園區形成了完整的閉合鏈,標志著同煤集團轉型發展又跨入了新的里程碑,標志著同煤集團建材員工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希望和曙光。
該項目總投資7.7億元人民幣,生產線由山場開采系統、配料均化系統、生料制備系統、熟料燒成系統、水泥粉磨系統、產品儲裝運系統五部分組成,設備、技術、工藝均處國內領先水平。質量檢驗全部采用國內外最先進的設備,能夠及時準確提供可靠的檢驗數據,為生產優質產品提供了保障。中心控制采用先進的DCS集散控制系統,可全面直觀地反映整個生產系統的全過程,實現整體生產系統實時監控和工廠管控一體化,確保產品優質、環保、節能、高效。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和消化同煤塔山發電公司、王坪電廠廢棄的爐渣、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等工業廢渣作為水泥生產用的替代原料和混合材料。據測算,投產后每年可消化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等工業廢渣60萬噸,生產優質、低碳、高標號水泥240萬噸,年可實現銷售收入6億多元,投資回收率可達20%以上。該項目還將同步配套建設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設計容量9MW,可解決生產線用電30%左右,年可節約原煤2萬噸,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效益化,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標志性工程。
該項目從開工到竣工,得到了省、市領導和同煤集團領導的高度關注,山西省副省長陳川平在工程建設的關鍵時刻,親臨現場視察指導,為同煤建材的廣大建設者鼓勁加油。朔州市領導和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吳永平,副董事長、總經理張有喜等領導多次奔赴現場檢查指導,解決難題,使建設者們備受鼓舞,以更大的熱情、更沖天的干勁投入到項目建設中。
該項目的竣工投產,最興奮、最激動的還是同煤集團建材公司1000多名干部員工。這項工程開創了他們的希望和未來;這項工程傾注了他們的心血和汗水;這項工程使他們從此由落后的生產工藝中解放出來,步入高科技、現代化管理的科學發展軌道。事實證明他們有決心、有信心,在新的起點、新的舞臺、新的征程中高歌猛進,揚帆遠航,奏響同煤集團水泥發展史上最華麗的樂章。
承接歷史逆勢而搏
走出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新路同煤集團水泥廠始建于1958年。50多年來,一直沿用傳統的工藝和傳統的管理方式生產低標號礦渣水泥,其設備老化、技術落后、工藝簡單,且耗能大、污染大、虧損嚴重。歷史上雖曾為大同煤礦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落后的生產工藝和粗放的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特別是進入21世紀,隨著黨和國家提倡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政策的出臺,使這個傳統企業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境地,環保部門不斷檢查,勒令停產使其面臨著瀕臨倒閉的局面,2007年被市政府列為限期搬遷企業。
企業面臨著關停,1000多名員工如何生存?企業向何處去?嚴峻的形勢,生存與危機,引起水泥廠黨政一班人深深的反思……不發展就是后退,后退就要死亡。痛定思痛,一個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走科學發展之路、走轉型發展之路的思路清晰地在廠長劉聰穎的腦海里形成,并很快成為該廠黨政一班人及全廠員工的共識。
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帶著1000多名員工的希望,帶著同煤集團領導的重托,從2002年起,廠長劉聰穎率領有關人員,多次赴北京、天津、山東、河南等地的建材部門和設計部門以及水泥生產企業請教、學習、取經,經過無數次的學習、無數次的調研、無數次的探討、無數次的請教,最后他們決定上馬全國最一流、最先進的45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這個項目的上馬,不僅可救活一個老廠,而且可成為同煤集團發展循環經濟一個最為關鍵的環節,真正形成同煤集團循環經濟一個完整的發展鏈條,得到了同煤集團領導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經層層上報,該項目被列為山西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重點工程。2006年省發改委正式下文核準立項。經專家組現場勘察選定在水泥原料充足的懷仁縣清涼寺山腳下建廠。之后,水泥廠的干部、員工一批批地馬不停蹄,歷盡艱辛跑手續、批文件,經過近兩年的爭取、申請、批復、設計、籌備、招標,終于迎來了曙光。2008年5月8日,這一同煤集團建材員工期盼已久的希望工程、生命工程,在距大同40多公里的懷仁縣清涼寺山腳下破土開工了。
嘔心瀝血迎難而上譜寫項目建設新篇章
該項目地處塞北高原。站在清涼寺山腳的荒坡上,放眼望去,幾處在秋風中顫抖的枯草和黃褐色的光禿禿山梁外,幾乎找不到一點可以描述的色彩,顯得十分蒼涼、空曠。古人曾賦詩描寫塞北:“六月披襲塞外行,猶聞山頭未消冰,風沙百里無人跡,野鳥山花笑我行”。寥寥數語,把塞北的風貌特性和艱苦的作業環境勾畫得淋漓盡致。
在這片荒坡灘地上,在這樣的艱苦環境里,英雄的同煤建材人并沒有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屈服,而是發揚同煤集團“愛崗敬業,創新發展”的企業精神和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的光榮傳統,團結一心,艱苦奮斗,贏得了輝煌的成就,換來了可歌可泣的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