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早在2010年前就已拆除、如今僅剩幾間房子并養上豬的山西洪洞縣馬二水泥粉磨站,竟然出現在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向社會公布的2010年淘汰落后產能2087家企業名單(下稱“名單”)中。
類似情形并非個案。
記者在山東淄博實地走訪發現,10家落后產能企業中,2010年前已停產的至少占4家,落后產能置換1家。而在更廣范圍內,電話撥不通或空號、企業早就關停甚至轉產、企業實際產能小于工信部名單所列產能、眾多被淘汰企業不知國家有專項財政補貼等“怪現狀”頗多。
由此,工信部公布的2087家名單到底怎樣產生、落后產能淘汰的標準是什么、何類企業能獲得財政獎勵、是否有企業或基層政府虛報產能套取資金、工信部如何核查名單執行情況等諸多疑問隨之而來。
淄博是2087家名單的“樣板城市”,除了當地近年來治理環境加大力度外,工業門類多、企業類型豐富也是重要原因。
“2087家企業名單中淄博企業情況比較復雜,各種‘成分’的企業都有。像山東鋁業公司因2萬噸80KA電解槽電解鋁生產線上榜,山鋁屬于中國鋁業子公司,中鋁為部屬企業;張店鋼鐵總廠則為省屬企業,落到省管。這些企業市里都沒能力管。”淄博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下稱“淄博經委會”)經濟運行處科長燕清勇告訴記者。
而對于淄博市落后產能名單的出臺過程,燕清勇表示,具體企業名單均由各區縣經信委上報。因此,具體情況也需要聯系各區縣相關部門。
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中發現,淄博市淘汰落后產能名單的產生過程恰是2087家企業名單產生的縮影,因為沒有核查環節,自下而上的逐級“上報”過程使名單本身難免失真乃至“注水”。
以淄博天隆不銹鋼有限公司(下稱“天隆不銹”)為例。天隆不銹因2條0.3萬噸粘膠長絲生產線被列入淘汰名單。但實際上,該粘膠生產線早在一年前就已停產,天隆不銹的實際經營范圍也非粘膠或絲綢印染,而是“不銹鋼、鋼材加工(不含冶煉)”等。
天隆不銹辦公室主任孫士勇介紹說,不銹鋼加工企業當然不會投產粘膠生產線,天隆不銹廠家的前身是華隆化纖廠(下稱“華隆化纖”)。因淄博市對高耗能企業實施差別電價,華隆化纖早已停產一年。2009年底,天隆不銹的臺灣老板和華隆化纖談成了洽購意向,原本生產粘膠長絲的華隆化纖變身為不銹鋼深加工的天隆不銹。
但天隆不銹所在的淄博市周村區經信委在上報信息時并未注明,以至于天隆不銹在登上名單后,還被當地的貸款銀行暫停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