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 “十一五”計劃前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只有14.38%,與“十一五”下降20%的目標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快速增長,一些被淘汰的落后產能死灰復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耗強度下降速度放緩,甚至由降轉升。
統計顯示,我國有210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總體上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目前,我國仍有接近1/5的產能是落后的。截至2009年底,全國已完成淘汰落后產能煉鐵8170萬噸、焦炭8250萬噸、水泥2.4億噸、造紙600萬噸。電石、焦炭、鐵合金等行業已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計劃。但是,大量落后產能依然存在,煉鐵、煉鋼、電解鋁、焦炭、水泥、化纖等18個行業,落后產能占各自總產能的10%-25%。其中,煉鐵400立方米以下高爐約有1億噸,占了煉鐵產能的20%;落后小水泥5億噸,占了水泥產能的25%。
5月27日,在全國工業系統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說,淘汰落后產能涉及許多難點,短期內可能會影響到地方的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推進起來難度很大。“但是,有失才有得。要認識到,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資源環境難以承載,不可持續,除了迎難而上,背水一戰,已經別無選擇,而且行動越晚越被動,行動越遲代價越大。”專家認為,李毅中的表態代表了中央對調控粗放型經濟的一種基本態度,即不惜犧牲一部分經濟增長。而地方經濟如果因此受損,也是可以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