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 去年八月,國務院在給人大提交的報告中提到,將“在特定區域或行業內探索性開展碳排放交易”。從理論上講,潛在交易對象也已經出現,在政府公布的45%碳強度減排指標下。
那么,哪些行業適合試點呢?
在國外,電力、鋼鐵行業首當其沖。在國內,鋼鐵和電力也是排放大戶。但不妨也考慮一下水泥行業。
全球水泥行業生產所排放的CO2占全球總量的5%,超過整個航空業的年排放量。其中,中國的水泥產量就占到世界總量的50%。相較于中國的電力行業,它的市場化程度較高。
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已經擁有一套接受度頗高的碳排放計算審計標準。
早在2001年,全球水泥可持續性倡議行動(CSI)通過了《水泥行業CO2減排議定書》,旨在為水泥企業提供一套工具,讓其能在各種應用中報告CO2排放情況。
近十年的實踐,讓它日趨成熟。
全球23個重要的水泥企業接受了這套標準,包括法國拉法基、瑞士豪瑞等名企,這些企業的水泥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40%。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水泥行業已經開始與這套標準接軌。
2009年年底,5家中國水泥企業加入了CSI,分別是中國建筑材料集團、中材集團、華潤集團、天瑞集團水泥有限公司和亞泰集團。
這套標準的計算方法與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以及WBCSD和WRI聯合制定的《溫室氣體議定書》一致,可以讓水泥行業根據IPCC的要求向政府報告其CO2排放量。
同時,它又是靈活的工具,能適用于各種不同的報告體系,不管是歐洲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體系,還是美國環保署氣候引領計劃。
運用這套標準,水泥企業可以計算出:生產過程中的直接排放(排放源的排放)和主要間接排放(生產導致的排放;既有絕對排放量,也有單位排放量;還可以使用特制的EXCEL電子表格,編制企業的排放清單。
在此基礎上,企業分頭制定自己的CO2減排目標。比如說,意大利水泥的減排指標為2008年底減至711公斤/噸。拉法基公司的目標——2010年比1990年削減20%的碳強度指標,已于2009年提前實現。
有了相對成熟的碳排放計算審計標準,水泥行業開展45%碳強度配額交易試點便有了牢固的地基。
接下來,碳強度指標如何分配,是決定試點大樓能否修建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采用市場化的分配方式,即將指標分配到企業頭上,而不是按行政區域分配,才能產生名副其實的交易。
此外,中國目前已有一批中外認證機構,具備碳排放第三方審計資格,這是碳市場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水泥行業開展碳強度指標交易試點的必備能力建設。
當前,中國的水泥行業如同一個low-hanging fruit,瓜已熟,待蒂落。